面對物聯網(IoT)所帶來的智慧生活應用、工業4.0的智慧化生產系統,金融科技(Fintech)所帶來的無窮便利,這些的創新演進都是顛覆性的。這些企業能使公司超越同業成為領先者,作者發現是因他們在面對經營的課題與挑戰時,不是仰賴一般常用的分析架構,而是從反覆嘗試中發現新的觀點,採取「至今沒人想過、網路上也找不到」的對策。本書從實際案例引導出發掘市場缺口的關鍵因素,小編分享書內重點如下。

「分析力提升業績10%,想像力卻提升業績10倍。」

 

一、想讓業績成長10000倍,就得改變看問題的角度

二、成功者如何用「假設思考」,突破沒正解的難關?

文章標籤

肯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是近年的年度暢銷書之一,不但日韓均賣破百萬冊以上,台灣更連續30個月高居各大書店排行榜,其主結構是從阿德勒思想地圖出發,認識自己,透過自己的思考方式決定我們走向的人生。而本書「接受不完美的勇氣」則是探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入門書。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與我們常耳聞的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並列心理學的三大巨頭,後人稱之「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心理學在近代深深影響提出需求理論的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管理大師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及史帝芬柯維(Stephen Covey)等人。小編從本書100句阿德勒名言探討中,彙整出精選語錄與衍生說明分享給各位朋友。也許,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生。

 

一、一切取決於自己

  • 人是描繪自我人生的畫家,只有你能創造自己,只有你能決定今後的人生。
  • 就算我們無法改變生病或受傷的事實,我們還是能選擇要以什麼樣的心情面對看待這件事情。
  • 人們利用一切的東西,逃避人生的失敗。即使把自己的不幸推給命運或他人,事態也不會好轉,唯有起身行動、改變,才有可能扭轉形勢。
  •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和別人,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想法和行為),才能改變未來。

二、接受真正的自己

  • 懷有自卑感,不代表自己心態不健全,端看自己如何看待自卑感。
  • 自卑感是自己主觀認為自己某方面不如人,但「自卑情結」是以自卑感為藉口,藉以逃避人生的各種課題;反之,若以自卑感作為發條而更激勵自我的人,是懷有自卑感但卻沒有自卑情結的人。(之所以做不到,真正的理由是因為你以環境為藉口逃避努力,而非環境的影響)
  • 逞強是自卑感的另一種表現。不要努力「看起來很強」,而是努力「變得很強」。逞強者會刻意強調自己的優越與特別能力,話題會以自我為中心。
  • 熱心的人,不見得是體貼的人。有時只是想讓對方依賴自己,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個重要的存在。

三、隱藏在情感中的目的

  • 孩子只能用情感(如哭泣)支配大人,長大成人之後,也想使用情感驅使別人(感情用事或一哭二鬧者),就是幼稚的行為。
  • 每個人的行動都有「對象」和「目的」,如對愛人撒嬌,對送貨員對極度不耐煩。

四、性格能在當下的瞬間被改變

文章標籤

肯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不經意的在誠品的書籍排行榜中瀏覽到此本書,見到直率的書名,映入眼簾的卻是好幾個友人的臉龐,於是又乖乖地繳了兩張國父的紙鈔加上幾個銅板來換取書香了。本書作者慕顏歌本身為一位心理諮商師,但令人驚豔的是其駕馭文字的能力有如行雲流水般,揮灑自如中又不失瀟灑。小編從本書36則讓你有態度、不委屈,深諳世故卻不世故的世道智慧中,彙整分享一些道理。

 

  1. 要有原則,懂得拒絕
  • 確立自己的原則,敢於表達真實的想法,不依賴、不取悅,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從別人的眼中回到自己的手中。不要錯把沒原則的寬容當胸懷,怕說不會傷了自己的自尊也對不起別人,所以不懂得拒絕。因此,你無須將姿態擺得太低,屬於你的,要積極的爭取;不屬於你的,也請果斷放棄。
  • 你以為的善良,其實只是懦弱。如果你習慣了吃虧,習慣了沉默,習慣了委曲求全,習慣了不拒絕別人你便會忘記其實你可以有態度,可以有觀點,可以有能力,可以過你想要的生活
  • 醜話講在前頭,並不醜。你是不是也是這樣?一直在努力成全別人,卻忘記了最應該成全的人是自己。在你能力範圍之內,你可以伸手幫忙;超出能力範圍的,要果斷拒絕。雖然很多話事先說出來不太好聽,但是可以讓關係回歸理性,消除資訊不對稱所帶來的失望與憤怒。
  • 不懂得拒絕,慢慢地你就被毀了。輕諾而寡信,這往往是善良的人變得不誠實的開始,一開始怕得罪人、怕自己令人失望,選擇了善意的欺瞞或答應太多事情而做不到,但終究得面對被猜穿與別人失望的那一刻。我們要面對最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的事實。要知道,我們的承諾,是對他人的負債,你遲早要還的!

 

  1. 做自己,別讓世界改變你
  • 沒有了自己,就只是為別人而活。這是一個你怎麼定義自己,這個世界就怎麼定義你的是世界。不要害怕改變,不要害怕嘗試,人生並不是只有一種活法。改變自己很痛苦,但不改變就吃苦。斬斷自己的退路,才能贏得出路。
  • 人可以死在自己的夢裡,但不能死在別人的嘴裡。如果有人看不起你,不是因為他真的比你強,而是他不想去發現你的價值。很多事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放不下身段。
  • 沒有人有資格打擊你,除了你自己。很多時候,有一些傷害,我們可以不自己製造,有一些傷害,我們可以不迎接。
  • 不被別人的言行左右,才能開始做自己的主人。有時候,你不逼自己,你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就像經典電影阿甘正傳中說的,生活就像一盒裝滿各種口味的巧克力,你若不打開來吃,就永遠不知道自己拿出來的是什麼味道。

 

  1. 別讓自己的愛成為對他人的傷害
  • 所謂的犧牲,都是一種多餘的付出,往往會成為雙方的情感重負。當你把人生的需求完全交給別人去滿足時,就不要怪別人讓你收穫失望。
  • 真正的愛,是給別人需要的東西。如果你表現愛的行為,人家不在乎甚至根本不想要,自己還不開心時,就要停下來,思考自己的動機。但偏偏有很多人明明內心十分不滿,卻仍然要去付出。為什麼?因為我們害怕對方離開,害怕對方用糟糕的方式對待我們,害怕獨自支撐失去的依賴感。這些都不是真愛,而是恐懼。
  • 以愛之名滿足的,不過是你的野心。每個人來到這世間,不是為了按照別人的方式過一生。以愛的名義最容易造成的傷害是,剝奪了別人選擇的權利。別讓自己的愛成為對他人的傷害,讓他們去經歷、去體驗、去吃苦、去流淚,因為那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權利之一。
  • 如果你的付出,卻帶給別人情緒勒索或道德式的綁架,你以為這些付出還有意義嗎?別用你所謂的善意,去強迫他人每一種人生都可能有殘缺,不必做太多比較;每一種生活都有很多樂趣,不必完全統一。
  • 父母若愛孩子,就不要讓他按我們想要的方式來活,而是盡可能保護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他成為他自己,讓孩子有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否則我們的愛不是愛,而是打著愛的名義,讓愛變成一種傷害。(你是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滿足孩子的需求)
  • 有一些好,永遠不會被感激。人生本來就沒有相欠,別人對你好,是因為別人喜歡;你對別人好,是因為自己甘願。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當你在某種關係中有強烈的付出感,說明這段關係可能已經臨近崩潰!

 

文章標籤

肯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正念領導力是近年國外開始興盛的熱門議題之一,無論是Google、臉書、麥肯錫或高盛集團均紛紛引進相關課程。正念並非單純正向思考,它是一種能力實踐,究竟實踐正念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力量?而這個力量又能為渾沌現在的我們帶來什麼?最後,正念要如何練習與實踐呢?此本書的概念涉及神經語言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的應用,初讀會有些艱澀難懂,輾轉反覆閱讀後,小編彙整本書的一些重點如下:

 

(一)正念實踐的九大力量:

  1. 突破力:勇於拋開過去舒適圈的能力,亦即跳脫人類會自動因循過去的習慣與作法去思考及行動(慣性),而可能持續沿用原已不適用的對策或工作方式。
  2. 復原力:面對各種精神壓力狀況下,快速重新轉念站起的自發性療癒能力。
  3. 接受力:接受很多事無法以簡單因果關係或二元論(非零即壹)定義的能力。
  4. 決策力:如實掌握矛盾或對立,當下能果斷決定而繼續前進的能力。
  5. 覺察力: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並省思到自己的思考與情緒影響到他人的能力。
  6. 正向力:接受讓人無論颳風下雨,都可平順接受現實的能力。
  7. 感染力:透過正念提高的正向能力,正面影響到周圍人的能力。
  8. 共鳴力:包含認知共鳴(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情緒共鳴(察知他人情感的能力)、關心共鳴的能力。
  9. 專注力:專注當下的能力。

 

(二)正念的練習:

文章標籤

肯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信不少公司無論在徵才及留才的環節上,逐年執行多項措施與激勵方案,但為何成效總不夠明顯?城邦出版集團創辦人,同時也是知名作家何飛鵬社長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當一個單位營運不善,所有的事情都會被提出來檢討,而且我們也確實找出了許多的問題,那是一連串糾纏不清的問題串。再仔細分析,在這些問題串中,又可分為核心問題、延伸問題及細節問題。而核心問題才是真正的關鍵,延伸問題則依附核心問題而產生,只要核心問題改善,大多數問題都可迎刃而解。因此找出核心問題才是營運改善根源」。因此,公司應該要跳脫出的「框架」是什麼?滯礙一家公司成長、實踐、成效的核心問題又是什麼?小編擬透過兩個反向思考邏輯出發,提供探究並省思一家公司中是否存在這些核心問題。

 

Performance(績效)=能力(Abilities) x 潛力(Potential) - Interference(干擾因素)

 

  1. 員工的績效取決於其各項專業能力與發展潛力的加成集合,這點無論是理論或實務領域都無庸置疑,針對能力不足但有意願者給予訓練的機會,針對有發展潛力者給予成長歷練的舞台,惟無形中卻往往忽略了「干擾因素(Interference)」的多寡強弱,也足以影響或衝擊到員工的整體績效表現。
  2. 提升團隊或個人的績效表現,不是透過增加控制,而是盡可能降低干擾因素並塑造敢於講真話的環境,讓主管或員工無後顧之憂的「專注」在目標上,而這也是經理人與主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3. 常見的干擾因素包含
    • 公司氛圍是否不夠歡迎同仁敢於報告壞消息(真話)或對制度不滿的聲音?
    • 公司追求創新或熱情,但是否沒有塑造創新或熱情的工作氛圍而淪為口號
    • 現有組織的設計與運作是否能充分發揮整體綜效或是無形中造成內耗?
    • 會議頻率是否過高且冗長,浪費主管過多的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如帶領團隊開創業績、深耕客戶關係、組織穩定發展等)
    • 會議若是否屬於非雙向溝通(Two-way communication),而是單方佈達的簡報(presentation) ?
    • 公司的使命、願景、企業文化是否夠明確,且同仁對公司的發展定位與經營狀況是否夠清楚?
    • 公司的規章制度或辦法是否過於複雜,以致不易管理與實踐?
    • 表現特別傑出的同仁或主管是否有獲得相對應的獎金、調薪或鼓舞激勵?
    • 部門績效指標項目是否過於多元,以致投入力道被削弱,不易聚焦?
    • 對長期表現不佳同仁、主管、單位或產品線是否無止血措施?
    • 企業獲利影響年薪結構,影響薪酬競爭力?
    • 公司新事業與本業能否產生加乘效果
    • 組織是否有建立運作及溝通順暢的組織,避免因資訊不對稱或溝通方式問題造成不必要的紛爭與誤會,形成內耗?
    • 主管是否適時走入現場、走入基層、走入現實,避免長久遠離第一線或總被提供失真的資訊傳遞?
    • 公司追求創新,但公司是否有營造鼓勵創新文化產生的行為與做法,還是淪於口號,疏忽了細節裡的競爭力?
    • 組織或團隊間的權責劃分是否清楚?主管是否總把事情交付給有能力的員工,而疏忽把他手上的工作重新分配?
    • 主管是否看到現象後急於解決,但並未釐清真正的根本問題並對症下藥,讓部屬疲於奔命,造成虛工?
    • 主管是否干涉太多或組織氛圍奉行老闆永遠是對的,使組織逐漸失去思考能力?
    • 公司是否保有營業額與利潤間的平衡

文章標籤

肯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參與人力銀行所舉辦Be a Giver社會公益活動,針對初入社會職場新鮮人所提供的履歷進行健診,由雇主端的角度出發給予新鮮人履歷呈現上的回饋與建議。過程中發現每位年輕求職者都不免出現一致性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履歷未提到應徵該職務所需的關鍵字」(不過回想當初剛踏進職場時何嘗不是如此)。關鍵字是什麼意思呢?又如何在履歷中去提升與關鍵字的聯結性?

一、釐清職務的關鍵字

求職者在應徵工作職務前,可先思考應徵這個職務所需的「關鍵字」為何並聚焦在這些關鍵字上。嘗試換位思考下,如果你是企業主,你會希望這個職務的應徵者具備什麼樣的能力、特質或潛力?譬如:

  1. 應徵「行銷企劃人員」:該職務的關鍵字可能為創意思考(能發散不拘泥)、歸納整合能力(能聚焦)、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敏感度)、專案規劃、顧客導向、溝通協調能力等,這些能力特質或能力即為這個職務的關鍵字。
  2. 應徵「精品業門市店員」:該職務的關鍵字可能為對品牌或精品的認識及熱衷、興趣嗜好、觀察力(對客戶的察言觀色)、情緒管理能力(因應澳客或刁難)、溝通協調能力、主動積極態度等。
  3. 應徵「業務助理」:該職務的關鍵字可能為細心度、文書處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與業務間的配合)、能獨立作業、溝通協調能力(與業務、主管及客戶端間的往來)、時間管理能力(有限時間內完成報價、用印、及後續流程)等。
文章標籤

肯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的標題應該是我近年看過書籍標題中最引人興趣的前幾名,也是少數看到書名後二話不說就買回來拜讀的一本(人總要有夢嘛…..)。在業界多年下來,總會從報章媒體或實務界上耳聞到、觀察到、體悟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企業經營問題,面對這些經營問題我們是否曾經換位思考過?當有一天你是公司最重要的決策者時,能覺察本身的管理意識是否足夠,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時,也能明智冷靜地做出最適當的決策?亦或是其實也會犯下同樣的錯,甚至捅出更糟糕的結果?

 

總經理等經營者最大的任務是什麼?「讓公司持續下去!」本書透過模擬體驗經營一家經營超過30年的糖果製作家族企業的角度出發,當這家企業的總經理面臨來自20封郵件的決策情境時,你會從何種思考角度去做出相對最適當的決策,讓公司得以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繼續生存並持續獲利?當具備經營管理意識來俯瞰問題,經營思考就會跟著成長,小編將這20種情境與因應思考點分享如下。

 

(一)情境:員工在內部Portal爆料,總經理闖紅燈且違反三樓以上方可乘坐電梯之內部省電運動的內部規範。

文章標籤

肯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員工關係(Employee Relations,簡稱「ER」)在不少高科技公司的定位常會被定位在活動舉辦的層面,惟實際上員工活動的舉辦僅是員工關係中四大層面中(員工關懷、員工活動、內部溝通與多元化管理)的一環,廣義的員工關係甚至涵蓋勞資關係層面(業界作法亦有將勞資關係獨立出來)。小編將員工關係與勞資關係的主要精神與範籌劃分如下圖所示:

 

一、勞資關係範疇

  1. 福委會議:配合法令規範,至少每季度召開勞資會議,進行良性的員工福利與權益溝通討論。
  2. 勞資會議:配合法令規範,至少每季度召開勞資會議,進行良性勞資溝通討論。
  3. 勞資爭議處理:堅持公司制度不低於勞基法之規範(勞基法為勞動最基本之勞動條件),並秉持「用法理看待,用情來處理」之原則。
  4. 申訴管道:確保公司有健全申訴管道與處理準則,並至少建置兩項相關管理辦法「員工申訴處理辦法」與「性騷擾防制處理辦法」。
  5. 勞動契約:約定勞資雙方基本規範,惟應特別強調智財權、保密協議及個人資料保護等範疇等。
  6. 工會組織:尊重員工結社自由,確保健全的工會組織關係,並遵從工會法之規範。
  7. 團體協議:遵從團體協約法之規範。

 

文章標籤

肯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麥肯錫(McKinsey)邏輯思考技術這幾年是小編很推崇的顧問常用應用工具,每當新書架上有提到麥肯錫的字眼,總會不經意的去翻了下,當然這本讓人閱讀起來深入淺出但思考卻不停運轉的書也不例外。小編擷取本書的一些受益的重點如下:

 

  • 邏輯思考方法:MECE法、歸納法、演繹法、邏輯樹狀圖、優先順序法、五個問什麼及濃縮三個重點等。
  • 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彼此獨立,互不遺漏
    此方法為麥肯錫分類思維的重要精隨之一,此技術可透過防止思考的遺漏和重複,用掌握問題的全貌,並非探討全部的「細節」;進而依據投資報酬率排定優先順序及區分必要與否(確定目的->掌握全貌->建立優先順序),如食品保存的的溫度有常溫、冷藏與冷凍三項,幾乎涵蓋全部但又彼此獨立。
  1. 思考的要點可如下:考慮正面因素與負面因素
  2. 設想完全相反的替代方案(資源有限,如果不做該事項會有什麼後果)
  3. 考慮時間數列和順序(前中後)
  • 提升集客力的關鍵在於將從實質消費到價值消費的型態轉變,價值消費是一種消費行為,得到是經驗、體驗、回憶、服務及人際關係等價值。產品可營造單位佔有(數量)、價值佔有(金額)與心靈佔有(最想要的品牌)
  • 問題解決流程:目標設定(Target)->分析現狀(Situation)->問題整理(Question)->建立對策(Strategy)->執行對策(Execution)->驗證成效(Verification)
  • 麥肯錫7S模型指出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全面考慮各面向的情況,包含結構(Structure)、制度(System)、策略(Strategy)三個硬性變數,以及人才(Staff)、技能(Skill)、企業文化(Style)、共同價值觀(Shared Values;企業經營理念),只有經營策略是遠遠不夠的。
  • 說話沒有邏輯的人通常會出現三種狀況:
  1. 缺乏why,理由無說服力 (如景氣差營業額就差)
  2. 缺乏what,欠缺結論
  3. 資訊過多,冗長並混亂
  • 三角邏輯檢驗
    透過主張(結論)、論據(說服理由)、資料(說服材料),採歸納法或演繹法方式去提出結論,歸納法與演繹法之概念如下圖所示:

文章標籤

肯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團隊激勵的課題常為業界許多公司常見的訓練範疇之一,惟屢見不顯的情況下是,即使課程講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課程參與同仁當下覺得受益無窮,課程結束回歸單位後仍得接地氣的面對實際的現實操作面。試問,若我們身為管理者, 是否採消極將就或積極選擇放在腦後的方式,讓以下二十種的狀況默默冰散瓦解於所屬團隊中呢?我們若打從心裡想改變,人的潛力總會想出數十種解決方法;我們若不想做,人的潛力也會想出數百種的推託藉口。最重要的是,知道沒有力量,實踐才是王道

 

  • 是否不吝即時發揮給予表現好的同仁「具體陳述」的讚美或鼓勵的簡單力量?
  • 是否對具有優異成就的同仁,敢於公開表揚
  • 是否記住團隊每位同仁的名字,讓同仁感覺被重視?
  • 是否記得團隊同仁的生日或於特殊節日,給予同仁一些小驚喜?
  • 是否定期舉辦團隊活動凝聚團隊歸屬(團隊聚餐、團隊旅遊、響應公司活動)
  • 是否落實走動式管理,增加與同仁間的互動與信任程度?
  • 是否讓同仁知道為何而戰(目標設定),而非埋頭苦幹或無頭蒼蠅?
  • 是否每天有去感受團隊的工作溫度(低迷? 提不起勁?)
  • 每天早上到公司是否不吝於說聲早安 離開辦公室時不吝於說聲再見?
  • 對於面臨瓶頸或歷經艱困時期的同仁是否展現適時的關懷? 並適時給予協助
  • 是否偶而放下身段,走入現場,而不讓同仁覺得主管似乎在雲端說話?
  • 是否避免總將負面情緒傳染予同仁或避免跟著同仁一起抱怨公司?
  • 是否零容忍團隊中有明顯爛表現或態度不彰的同仁而不予糾正或汰換?
  • 是否有營造讓同仁說「真話(坦承與開放)」的團隊環境?而非隱惡揚善
  • 是否避免存有讓自己總是高高在上,不允許同仁提出建言挑戰自己的權威?
  • 是否避免因直接或間接因素,無形樹立「反正老闆說了算」的風氣,而讓同仁失去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
  • 是否有適時提供同仁學習機會、成長機會或發展機會?
  • 是否避免總否決同仁提出的構想或建議,或是能在否決時說明否決考量的因素?
  • 是否有避免團隊同仁犯錯時卻予以落井下石而自己的責任卻輕輕帶過?
  • 是否敢於在高階主管對於所屬團隊有所誤會時,向主管釐清誤會或捍衛權益?
  • 是否自覺得自己總是最厲害,不允許同仁挑戰自己的權威?
  • 是否常否決同仁提出的構想或建議,但又不說原因不給建議?

 


文章標籤

肯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