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迷思一:教育訓練追求速成,總期待「立竿見影」的成效

    沒有人天生就是專家,專家是透過不斷的演練、學習與訓練所養成。也許,教育訓練不是萬靈丹,不是上完幾堂的管理訓就變成管理大師,也不是上完幾堂的技術訓就可謂之技術頂尖,但不是因為不是萬靈丹,就不重要,教育訓練的重要就跟小朋友定期吃三餐一樣,我們無法期待小朋友每食用一餐就長大一吋,但無形中他們其實就是會長大茁壯。員工培訓是企業經營的長期計畫,為企業長遠發展之基礎無法一蹴可及,想要員工變的更專業與持續精進,教育訓練是奠定基礎的重要基石。


迷思二:擔憂教育訓練是幫別的公司做培訓,砍成本先砍教育訓練預算

    在人資圈子,總會聽到一些來自不同公司的聲音「搞那麼多訓練有用嗎!」、「訓練完了人也離職了,幫別的公司做培訓做什麼!」、「訓練的投資根本就是把錢丟進大海…..」
恐懼之所以長大,是因為我們讓它長大!聽到這些抱怨,我們反而不應該擔心是否去幫別的公司做培訓,我們該擔心的是
(公司)不訓練他們(員工),但他們一直都在呀!」。要相信,捨才會有得,
企業要成長,員工就要成長。訓練的確是一種投資,但是一種公司不得不做的必要投資;也許,有些公司會覺得學習有很多種,不見得要辦訓練,但工作忙碌之餘,奢求員工仍要秉持自主學習的態度未免過於一廂情願,共同學習的氛圍與彼此影響的成效反而超乎我們的預期。

 

迷思三:教育訓練後要有「具體的」產出

    訓練成效評估現今最常廣泛被使用的論點,為Donald Kirkpatrick在早期所提出的四個層次:

  1. 反應層次(Reaction Level)
    了解學員參與訓練課程的滿意程度,常見評估指標為課程滿意度調查與訪談。
  2. 學習層次(Learning Level)
    了解學員從訓練中學到哪些知識,是否有充分了解與吸收,常見評估指標有結構化筆試、前後測、術科操作等。
  3. 行為層次(Behavior Level)
    了解學員是否將所學的新知識、技能,實際運用在工作上(訓練移轉),常見評估指標為主管訪談、工作問券調查等。
  4. 成果層次(Result Level)
    學員參與訓練後對組織所產生的影響,主要評估指標包含生產效率分析、產能分析、顧客滿意度提升、工作士氣的改善、員工滿意度的提升等其它實際績效的改善等。

 

    「花錢就要花在刀口上」的確無庸置疑,因此長期觀察下來有不少企業,為了被迫因應公司對具體產出與成效要求,除了課程後的滿意度調查外,還希望在反應層次遂以衍生出前測與後測,甚至在執行訓練課程一段時間後,進行課後行為是否改善的課後追蹤調查或訪談。也許,出發點立益良善,但長期下來,不免會發現流於形式居多。速成的想法,會想要確保每一堂的教育訓練課程都能有成效,期能從反應層次與學習層次上致力於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認知(Cognition)改變,進而改變其行為(Behavior),最後反應在績效成果(Performance)上,惟不爭的事實是,教育訓練的直接影響主要在於改變認知影響行為改變與績效改變的關鍵主要仍應回歸個人企圖與態度畢竟師父領進門,日後的修行與貫徹仍需仰賴個人的具體實踐。

 

arrow
arrow

    肯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