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這兩年中你聽到了「善良」兩個字,肯定似曾聽過「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這句話,一本席捲各大書籍排行榜的百萬暢銷書書名,藉由我們常聽到的「濫好人」的思維點去探討如何讓有保有有態度但不委屈的善良。Amazon創辦人Bezos曾說過:「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是的,善良是一種選擇,但如何選擇「有力的善良」,避免善良卻好心被雷親而讓自己受到傷害?本書作者慕顏歌在第二輯中,直言不諱的剖析人性黑暗面與痛點,從家庭、職場、愛情、婚姻,甚至是人際關係等各種生活場景切入,讓你能多擁有一分合理拒絕、適度反抗的善良力量。小編延續第一輯的方式,從中彙整精選一些道理,願你善良,且有力量和鋒芒。
「當你恐懼時,你當勇敢;當你懦弱時,你當堅強。」
一、善良不是毫無原則的妥協
- 別把生活過成一部「大型妥協劇」,如果你的一次次妥協,換來的是別人對你的無視,甚至侵占你的時間,這時候的你不必做到事事善解人意,敢於說出自己的要求,終止這段傷害行為。該拒絕時就拒絕,你越妥協,就越不會有退路。
- 濫好人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他渴望被所有人認可,犧牲自尊來迎合他人,反而被人嘲笑。他想討好全世界,最後反而讓人看不起。
- 學會選擇性的傾聽:我們常被要求要善解人意,但要懂得並不是每個找你傾訴的人都值得你用心對待。如果這種傾訴讓你覺得浪費時間,請你不要太顧及面子而不敢說不。
- 學會適當的不解風情:去討好別人或因社交而社交,總要時刻去滿足對方的話或選擇用妥協滿足對方的期待,你會過得很累。
- 不必勉強自己和所有人都合得來,這個世界的無理取鬧之處在於對好人太過苛刻,但對於壞人卻又過於寬容。真正的善良,是讓身邊的人平時自由而快樂,在他們需要幫助時全力以赴。自己還在溺水的人,是無法救人上岸的。
- 別和小人過不去,因為他本來就過不去;別和社會過不去,因為你會過不去;別和自己過不去,因為一切都會過去。(周立波-中國演員)
- 善良的人往往習慣追究自己,彷彿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卻沒有想過,其實別人並不需要我們的檢討和自責。一切不過是因為我們雖然長著不同的臉,但都有一顆自卑的心。因此,你首先應該看見自己,而不是追究自己,當你能坦然對內時,才有可能真正愉快的對外。我們抱持善念,但我們的柔軟不能任意讓別人糟蹋。
- 一旦將事物貼上標籤,先入為主的概念會使你失去最起碼的探索精神和追求真相的能力。人也如此,一旦給自己貼上了某個標籤,很多時候,你就變成了那麼標籤。因此,當你為自己貼上了好欺負的這類被人強勢對待的標籤,越快撕掉越好。
- 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固然是難得的美德,但如果一味地在意和順從別人對自己的評判和期望,那就可能是人格上的依賴。透過不斷的向別人說「是」,換得了別人暫時給予的價值感和安全感;而我們害怕說「不」去傷害別人,也不過是我們自己脆弱和依附投射。依賴,多半是因為自我不夠強大。
- 健康的人格和人際關係取決於依賴和獨立的平衡,而獨立產生於對自我的理解、接納和欣賞。學會說「不」,不是拒絕幫助別人找藉口,更不是為了逃避責任,而是自尊自愛的開始,是對自己誠實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表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說是的時候,就是在對自己說「不」!承認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反而說明你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從二十種說不的方法中列舉幾項:
「我現在手頭正在忙好幾件事情(我現在走不開)」、
「我並不是這個任務的最佳人選」、
「我寧可不做也不願意草率」、
「做這件事情讓我不舒服」、
「我不喜歡同時做好幾件事情」、
「我知道你自己能做的很好」、
「現在不行,但我可以晚點做」、
「這不是我擅長的」、
「直接說不」
二、不必丟下自己去體諒那些總是要我們體諒的人
- 別理那些「內在的好人,外在的混蛋」。所謂「內在的好人」就是每件事情都認為我的出發點是好的;所謂「外在的混蛋」就是凡事要求別人理解自己,滿足自己的貪慾。這種類型的人,看別人是用結果思維,只要有別人做出對自己不好的地方就怪罪別人,而看自己的對錯時卻用出發點思維,只要自己的出發點是為別人好就行,就希望被理解而得到別人的包容。
- 你難受了,是你的事。生活不會因為你不能跳出被難受控制的感覺,就不再施加給你其他的難受。你只需要在難受裡,把該做的事堅持做下去,便不失一種情懷和境界。
- 有些人會誤會你,你沒必要費力去解釋。你要記住,被誤解和不被理解是生活的常態,別把太多時間浪費在求別人相信自己的人品上,你只需要自己的情緒出口。
- 如果你要談善良,就一定要談公平。如果你只要求對方善良,而自己卻做不到,甚至還埋怨對方忘恩負義,那請你切莫去談善良。自己躺在幻想裡不考慮別人的幸福和委屈,就不要怪別人有天對你愛理不理。
- 這世上並不是所有的愛都是愛,有一些愛是帶著善良面具的傷害。也不是所有做了好事的人,都是好人,有些人雖然做了好事,卻仍然傷害了別人。聽不見別人的表達是自閉;不想尊重別人的意見是自私,所以有些善良,其實是帶著自私面具的善良,對那些以愛的名義傷害你的人說「不」。
- 那些願意體諒我們的人,我們公平報之,多加體諒;那些只想我們體諒的人,不好意思,我們沒有必要丟下自己去體諒他。
三、盲目的原諒與同情是對是對惡的縱容,對善良的褻瀆
- 人們往往對受害者比較苛刻,對加害者比較寬鬆,老說受害者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被侵害,而從來不去想如何才能讓加害者停止傷害行為。事實是,受害者在不能忍受精神折磨時就會變成加害者。
- 一旦你被別人用有目的性的言語或動作傷害過,就會一再發生。每一個加害者在被繩之以法後,才會反省自己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如果我們能夠早一點洞察他們的心裡扭曲過程,在他們走上犯罪道路之前給予及時糾正,也許就會讓人間少了一個惡魔。
- 很多人選擇守著那一點可憐的安全感,直到被人逼到沒有退路時才考慮要不要反抗。如果你拼命去證明自己優秀、善良,都沒法讓你得到認可,甚至被無視的話,不妨試試證明自己很普通,並自適當的時候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 從很多的社會傷害事件中,我們看到了「證明者的偏執」,只遵照自己認可的原則,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相當多的證明者是出於怨氣、憤怒和仇恨,擁有了強大的復仇原動力;這些傷害別人的人往往記不起自己的殘忍,因為痛的不是他們。人性的規律是,痛苦永遠比快樂更加刻苦銘心。更何況情緒帶來的力量比目標帶來的力量更有力。
-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絕大多數的反社會人格和心理疾病患者都是因為家庭結構混亂或家庭關係不和諧而導致了心理扭曲的結果。因為從小得不到家庭的認可,所以他們非常看重信任,他們既相信別人也希望別人相信自己。
- 一個反社會人格的人,必然是因為從之前的一連串損害行為中獲利而形成壞的行為模式;一個所謂的好人,也一定是因為曾經的善念善舉得到了好的回報而形成好的行為模式。當事人之所以難以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只是因為他每次的行為表達,多半得到了外界環境的支持和默許。
- 過度的善良和過度的惡都有可能和原生家庭有關。這兩類的家庭環境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其幼年時期遭遇過不幸,或突然的家庭巨變,或亦是長期的艱辛生活。不同的是,過度的善良以犧牲自己來取悅這個世界,過度的惡以發洩自己的憤怒來報復這個世界。犧牲者最後逃不過集體惡意,報復者會傷害更多無辜的人。
四、別讓自己的善良與慈悲,淪為盲目的犧牲
- 不要用善良去餵養不懂感恩的人,如果你做了一百件壞事,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就有人覺得你有人性的閃光點;假如你做了一百件好事,只要有一件沒做好,有些人就覺得原來這個人不怎麼樣。第一次得到幫助,大部分人都心存感恩,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的一百次後呢?他會變成理所當然,一旦你停止了幫助,他反而會心生怨念。
- 索取者的憤怒源於對自己失敗境遇的自卑與恐慌,他們扭曲的內心會原諒自己,卻無法原諒那個曾帶給自己幫助的人。他們會為即將失去自己曾經一直擁有的利益而憤怒,卻不會去同情那個身陷困境的資助者。
- 記得,對別人好不是你的責任,而是你心存善念。如果哪天別人接受資助時覺得理所當然,反而用小善行了大惡。盲目的善良,有可能就是作惡,造就了「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 善良的人往往沒有去想保護自己,只是希望別人同樣用善良來理解自己,然而很多時候,別人並不會因為你的善良對你感恩戴德,反而更容易傷害你。當你的善良變成一種盲目的犧牲,你就真的會變成集體惡意下的犧牲品。我們要保持最基礎的善念,但也不必為了不必要的犧牲搭上自己的幸福。
- 人活著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所以不必為了迎合別人的期許而失去自我,傷害自我,你應該是你自己。「幫助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你有選擇拒絕的權利,你不必為了做好人,成全了他人卻傷害了自己。
- 「不好意思」不是美德,學會拒絕,你不好意思說不,就要承受它帶來的後果,大家沒有相互虧欠,所以沒有什麼不好意思拒絕的。比起拒絕帶來的初始心理負擔,漫長的人生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事。凡事想明白了,對誰都好。
- 有時候,即便我們換位思考,也無會對他人的一切感同身受,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守住自己的界限,不去侵犯他人的界線,是讓自己快樂且維繫良好人際關係的法寶。
- 善良是優點,但不能成為你的弱點;心軟是慈悲,但不能讓自己卑微。你照顧了所有人的感受,只會讓自己不好受。活在當下,少一些依賴,照顧好自己,相信前方的路上,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
五、善良本無錯,但在幫助別人前先要學會保護自己
- 當你強大時,你的身邊都是捧著鮮花敬獻給你的人;當你脆弱時,不會有人關注你的柔弱與善良。
- 一個人是否成熟,看他被欺負時的樣子。情緒不成熟的人往往會困在認知陷阱裡,心理總想著「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這樣對我?」這是典型的弱者思維,只有弱者才會透過「示好」來指望別人對其公平對待。成熟的人在受到欺負時,不會抱怨,而是會採取必要的手段,讓自己遠離傷害。只有遠離傷害,你才有機會包紮自己的傷口。
- 為什麼別人敢在你身上做壞事,是因為你讓人覺得,在你身上做壞事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因此,真正決定你是否容易被欺負的因素,是你被欺負後的反應–你是否敢勇於反抗,是否能以理性而合適的方式進行反擊。
- 善意要有,朋友有難也應該幫助,但當自己的力量不夠,防禦措施不到位的情況下,請不要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幫助別人沒有錯,錯就錯在,你是否幫錯了對象。你幫助一個好人,他會感激你,報答你;但你幫助一個惡人,他非但不感激,反而會助長他的得寸進尺,甚至給你致命的打擊。
- 壞人作惡的時候對受害人沒有絲毫的憐憫,他們有有什麼資格要求被害者原諒。旁觀者沒有經歷那些痛苦,又哪來的資格要求別人原諒。如果我們給了惡人包容,那麼包容就會變成他們敢於漠視生命,踐踏法律的保護傘。
- 風雨路上,但願你我都能永保善良,在被誤解時擁有一顆保護自我的心,不被惡言傷到,也絕對不寬容每一種罪惡行為。
如果你還未拜讀過百萬暢銷書「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第一冊,可參閱 《肯尼閱讀筆記(人生勵志) @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1》
參考書目:慕顏歌(2019),《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2:如何聰明善良,才能讓你做個內心柔軟,但有骨氣的好人?》。采實文化 。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